- · 《中国特殊教育》数据库[04/29]
- · 《中国特殊教育》期刊栏[04/29]
- · 中国特殊教育版面费是多[04/29]
- · 《中国特殊教育》投稿方[04/29]
山东援疆教师风采 | 杜红梅:扎根西部特殊教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山东援疆教师杜红梅教孩子们发音 孩子们爱上了山东援疆“杜妈妈” 杜红梅记得,当学生们终于能够清晰发出“妈妈”的读音后,孩子们开心地与她抱在一起,而学生阿丽亚则指着她
山东援疆教师杜红梅教孩子们发音
孩子们爱上了山东援疆“杜妈妈”
杜红梅记得,当学生们终于能够清晰发出“妈妈”的读音后,孩子们开心地与她抱在一起,而学生阿丽亚则指着她一字一字说出了“杜妈妈”;十岁的努尔古丽斯曼因为心疼杜老师长时间上语训课发音会嗓子疼,常常从家里带来苹果和橘子悄悄送到她手上……尽管几周的练习才能换来孩子们的一点进步,但杜红梅不觉辛苦:“其实不只是学生从我们老师这里收获了知识,我们也从孩子的认可与依赖中收获了幸福和继续做好特教事业的动力。”
2021年8月,岳普湖县的第一个特教班正式成立,急需特教人才。为了助力岳普湖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泰安援疆指挥部找到了即将结束援疆工作返乡的杜红梅,询问她是否有意向继续援疆支持当地特教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杜红梅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家人商议之后便毅然申请了续期两年援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杜红梅老师的帮带下,青年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还有老师被评为喀什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为岳普湖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特教队伍。
为了对几个错过最佳时期的聋儿进行语言训练,杜红梅特别开展了语训课,为每个学生制定详细的个别化训练计划,带领他们每天坚持做一小时的唇操、舌操和发音练习,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喉咙感知声音振动,鼓励他们大胆说话,孩子们也从最初咿咿呀呀、浑浊不清的发音逐渐能够说出较为准确的词语。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每名特教教师的使命和梦想。心之所向,素履以往。2021年9月,来自泰安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的山东援疆教师杜红梅带着这份使命感,提出了援疆续期申请,她想用自己近30年的专业经验为正在起步的岳普湖县特教事业提供助力。两年来,杜红梅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扎根边疆基层,带着耐心与恒心陪伴每名特殊学生,将爱和温暖照进“折翼天使”们的生命,用自己几十年不变的特教初心书写出山东援疆教师助力受援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别样华章。
特教工作是残障孩子的支撑,是残障家庭的希望,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杜红梅深知肩上的担子、身上的责任,她说:“此生无悔援疆路,燃尽芳华为伊歌。在今后的援疆支教道路上,我将加倍努力,珍惜时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名残障儿童都能享受到教育,助力岳普湖县特教班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转变。”
杜红梅开展教研活动
她的到来也及时填补了岳普湖县特教的空白。为了弥补岳普湖县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的不足,尽快把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让残障儿童走上“常态成长”的阳光大道,杜红梅到岗后先是主持制定了《全县残疾儿童安置走访实施方案》,随后又马不停蹄联合县民政、卫健等部门开展调研工作,行程数百公里,走访30多户残障儿童家庭,对所有残障儿童信息进行了排查摸底,对他们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进行了科学评估,为全县特殊教育的发展建立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特教要发展,教师得专业。与普教相比,特殊教育对于老师耐心和教学技巧上的要求更加严苛。目前特教班有四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和两名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缺少特教专业知识培训。作为教研组长,杜红梅老师以山东援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抓手,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讲,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特殊教育的行家里手。
为了让残障儿童尽快提升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学习再进步一点、更自信一点。杜红梅把手语化作跳动的音符,把唇形、口型的变化描绘成生动的图片,引导孩子多用手和眼睛去感知世界、表达自我。她把攻克学习难点比作“打老虎”,学生有了一点进步都会得到她的大力表扬,让那些垂头丧气的学生一下子有了精神头,孩子们也慢慢能听得进课、听得懂课,更理解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作为青年教师的“师傅”,当杜红梅发现几名年轻教师在说课方面存在短板时,她用心组织讲课、磨课活动,拓展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把握。其中,年轻教师阿依则木古丽反映学生课堂上不配合的问题,杜红梅在听课后,与她一起分析教材学情、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帮助解决了难题。每周学校“半天无课日”活动,杜红梅组织青年教师评课、听课、再评课,教研活动充实紧张,有时嗓子都干得说不出话来。“杜老师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拼'劲,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青年教师古丽尼尕说。
文章来源:《中国特殊教育》 网址: http://www.zgtsjybjb.cn/zonghexinwen/2022/0907/872.html